贛州市中醫院 張時文主治中醫師
春暖花開,萬物復蘇,春季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季節。一年之季在于春,春季是四季之中的開局季節,所以,從頭開始做好養生,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,這在中醫里頭顯得尤為重要。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春季養生。
中醫養生宗于《黃帝內經》,經云:春三月,此為發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,夜臥早起,廣步于庭,被發緩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;逆之則傷肝,夏為實寒變,奉長者少。所以,養生跟我們生活密切相關,離不開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情等五個方面。
1、春捂秋凍不能忘
中國有一句養生諺語“春捂秋凍”,說的是早春季節不要急忙把厚衣脫掉,預防倒春寒,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及孩童。春季多風,乍暖還寒,晝夜溫差大,加之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,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,所以春季養生一定要掌握這些特點,防止機體感受受風寒之邪。中醫認為,春季多風,易寒易溫,濕度增大,故春季容易受風邪、寒邪、濕溫之邪滋擾。所以,春季容易發生流感、感冒、慢性咳嗽、慢性腰腿痛等疾患。氣溫驟升驟降,血管舒縮功能失調,則易誘發高血壓、中風、冠心病等疾病。俗語說:“百草回芽,百病復發”,正是這個意思。因此,在春季,我們要密切關注氣候變化,不要急于脫衣去襪,防止上述疾病的發生與加重。
2、省酸增甘把菌攔
民以食為天,藥食同源,所以,飲食在養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唐代大醫孫思邈《千金方》有云: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養肝氣。這是春季養飲食養生的原則,中醫認為春天屬木,在臟為肝,在味為酸,此時肝旺,如果多食酸性食物,就會旺肝,而使肝火更旺,從而傷及脾胃。春季應多食一些性平味甘之品來補益脾胃,健脾胃,脾胃運化,濕邪無處可留,這樣還可以防止“春困”,如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苡米仁、山藥、扁豆、蘿卜、紅棗、本地時興蔬菜等,這里還要特別提出: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在食用蔬菜的時候,最好吃本地的時興蔬菜,外地泊來之蔬菜往往與本地人在性味上不合。除此之外,春季陽氣升發,新陳代謝旺盛,這時飲食要稍稍偏溫,不能進食生冷之品,以防止損傷脾胃,因為中醫認為苦寒敗胃。可以晨起三片姜,勝過神仙湯,來振奮陽氣;也可嚼點生蒜,研究顯示,大蒜中的大蒜素可以增強食欲、有利消化,還有輔助降低血壓和膽固醇的功效;此外,大蒜還是一味很好的天然殺菌食品。
3、晚臥早起身體康
到了春天,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,就是容易犯困,這就是“春困”。這是因為,春回大地,天氣漸暖,濕度增大,脾陽被困,而脾主四肢,四肢乏力,故有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”之說,往往日高三丈,睡意未消。然而,睡懶覺不利于陽氣生發。因此,在起居方面要求晚臥早起,免冠披發,松緩衣帶,舒展形體,在庭院或場地信步慢行,克服情志上倦懶思眠的狀態,以助生陽之氣升發。如果貪睡,就會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,從而增加腦梗塞、心肌梗塞等疾病形成的機會。
4、戶外運動春養陽
“春夏養陽”,春天,自然界中陽氣上升,中醫講究養生要順應時令,春季“養陽”,“動則升陽”。春天陽光明媚,花草樹木生機勃發,室外空氣新鮮,滿目是綠,是鍛煉身體的最好時節。應經常走出家門,多到戶外活動,如到公園、城郊、鄉下,在這些地方做運動,如散步、慢跑、騎自行車、打太極拳、練太極劍、郊游、踏青、放風箏等,這樣能夠改善機體免疫力,增加新陳代謝、血液循環等,從而可達到舒展筋骨、暢通氣血、強身健體、增加機體抵抗力的目的。但是,運動要因人制宜,如果感覺有些累了就應當休息一會兒。而且現在出現了霧霾天氣,這時候可千萬不能到戶外活動,否則容易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的出現。
5、 心胸開闊養肝方
中醫認為,春屬木,與肝相應,在情志為怒。要想肝臟強健,首先要學會不要隨意動怒,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、樂觀開朗、無憂無慮,從而使肝火不生,肝氣正常生發、調達而無患。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律,經常遷怒于人或事,就會傷及肝氣,久而久之,則易導致肝病。同時,對于任何事物要做到“生而勿殺,于而勿奪,賞而不罰”,與自然界保持統一,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,充滿勃勃生氣,以利春陽生發之機。
春季養生,做好了,對人體有莫大的益外,但要是違反自然規律,恐怕就會損害人體了。只有掌握和應用正確的養生方法,并且持之以恒,才能真正維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有序,實現理想的健康狀態,達到延年益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。